徐州,是一座横跨南北的古城,也是烟火人间的美食天堂。在它的味觉江湖里,藏着诸多非遗美食,每一口都是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传承。
7月18日下午,“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徐州站暨徐州文旅非遗美食宣传展示活动在徐州市泉山区杉杉奥特莱斯广场上火热开场,省内50多个非遗项目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为市民带来了一场非遗盛宴,让人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领略到江苏各地独特的地域风情,还能观看“苏超”赛事。
苏州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碧螺春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瑰宝。成品茶叶色泽翠绿,香气清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具有独特的品质风格,在炎炎夏日,市民们纷纷选购碧螺春,不仅因其清热解暑的功效,更因其独特的韵味能带来一份宁静与惬意。
盐城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晓成藕粉圆制作技艺,选用当地优质藕粉,经过多道精细加工,制成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圆子。其口感软糯,甜而不腻,既有莲藕的清香,又融合了多种馅料的醇厚滋味。许多市民在品尝后都赞不绝口,纷纷购买带回去与家人分享,这一传统美食不仅好吃,更承载着盐城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记忆。
丰县反手烧饼是徐州丰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四新从19岁开始做烧饼,40多年间,他用双手将这项传统技艺磨砺得炉火纯青。他的展位前,食客们纷纷踮脚张望,只为第一时间接过刚出炉的烧饼。金黄焦脆的外皮裹着层层麦香,一口咬下,酥脆声与绵软内里交织,热气腾腾的滋味瞬间唤醒味蕾。孙先生今天特地赶来买了20个,他边嚼边赞:“这烧饼外酥里嫩,层次感十足,满口留香,几十年的老味道了,‘非遗’就是不一样!”
活动现场,独具风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徐州伏羊食俗、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精盐白串”烧烤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胡氏浇头肉酱制作技艺(徐州米线)的展位前吸引大批游客驻足,食物美味可口、供不应求。
此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宣堡小馄饨制作技艺、钦工肉圆制作技艺以及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骆马湖鱼头饺子烹饪技艺等一大批地方美食也惊艳亮相,让市民得以一饱口福,更让传统文化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本次活动设置了“指尖非遗”“舌尖非遗”“潮玩非遗”三大主题空间,分别从手传统工艺、非遗美食、潮流文创等不同角度,展现江苏非遗的独特魅力。
民间布艺是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构图配彩大胆而自由,虎头鞋、饰品、小荷包、发卡等饰品每一件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现了民间布艺的无限魅力与活力;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鹅毛轻盈如云,扇出“会呼吸的清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经染色、捏瓣、粘花 、做叶子、传干子等多道工艺流程,造出永不凋谢的牡丹、兰花。
让人惊喜的是,活动现场精心设置了南通队对阵盐城队的“苏超”赛事大屏直播区,超大屏幕实时转播的这场重头比赛精彩画面不断,高清画质与震撼音效瞬间将氛围拉满,吸引众多球迷驻足观战。大家一边沉浸于精彩赛事的紧张刺激中,一边悠闲地品尝非遗美食。而在一旁的非遗展示区,水晶足球小夜灯、珠绣“苏超”作品、马庄足球香包等“苏超”爆款非遗作品也吸引市民前来选购,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巧妙地融入了“苏超”元素,让人眼前一亮。市民张先生一家作为“苏超”的忠实粉丝,在享受比赛的同时,还收获满满买到了心仪的非遗作品。整个活动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仿佛一个欢乐的非遗嘉年华。
活动现场,精彩的非遗演出轮番登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沛县武术的演员们以刚劲有力的拳法、灵活多变的腿法,展现出武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一招一式间尽显古沛大地的尚武之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徐州琴书说唱节目《欢乐苏超》生动诙谐地讲述着“苏超”赛场上的精彩故事,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梆子戏《抬花轿》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精湛的唱功和细腻的表演,生动演绎出传统戏曲的无穷魅力,让观众沉浸在戏曲的艺术世界中。
为落实省文化和旅游厅常态化非遗“六进”活动部署,徐州市7月起推出17场非遗系列展示展销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打造家门口的“非遗盛宴”。暑期非遗“菜单”亮点纷呈,鼓楼区文化馆开设了暑期非遗培训班,教青少年剪纸、面塑;贾汪区马庄香包大院迎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非遗制作体验活动;新城区招商花园城举办“月夜悦云龙”惠民演出;睢宁县万达广场“非遗助威苏超夜集”将草编技艺与足球文化结合,吸引年轻群体,不仅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还成功让非遗成为提振消费、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联动全省各设区市,精心整合优质非遗资源,打造全新的非遗体验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截至目前,已在南京、扬州、无锡、苏州、淮安、常州、南通、镇江以及徐州举办9场,接下来将陆续走进省内其他设区市。至今年12月,全省各地将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500多场,让非遗贴近大众,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共同守护和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 源:华人之窗、图片为主办方供图
编 辑:清 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