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天天开奖资料新大全,警惕虚假宣传,数据解释管理_高级系统版j.22.34.40:齐文娥 周松芳:荔枝食疗——千年传承的养生智慧丨文史哲
荔枝不徒口味之美且大益于人。岭南饮食,自古以来重“补”,补益也是食疗范畴。荔枝补益身体之说,则比荔枝入馔历史更为悠久。西汉出生宗室的大学者刘向的《列仙传·寇先》中记载:“寇先者,宋人也,以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食之。常着冠带,好种荔枝,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数十年,踞宋城门鼓琴,数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祀焉。”虽然这是一则传说,但传说往往是可信的历史“真实”,其说必有所本,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荔枝补益身体的功能,甚至将其与得道成仙联系起来,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荔枝食疗史的开篇。荔枝原生于广东,汉代才开始外传,汉代关于荔枝的记载均属广东,则这荔枝食疗史的开篇,完全属于广东。
荔枝“益智健气”养生功效的明确记载,则可追溯至东汉广州人杨孚所著《异物志》:“荔枝为异,多汁,味甘绝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可饱食,不可使厌。生时大如鸡子,其肤光泽,皮中食。干则焦小,则肌核不如生时奇。四月始熟也。”尤为关键的是,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二十八引《异物志》云:“荔支为果多汁,味甘绝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益智,健气。”值得注意的是,《异物志》将“益智”与“健气”并列,这种表述在后世医家著作中得到延续和发展。三国时期吴国学者万震《南州异物志》进一步描述:“荔支高五六丈,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郁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虽然未直接提及功效,但对荔枝植物特征的准确描述,为后世药用认知奠定了基础。
因为援儒入医,特别是元代,不重科举,医学和阴阳学都是官方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正式科目,因此宋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大发展时期,这也体现在荔枝食疗的认知和研究上。传为苏轼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中指出:“食荔枝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则解。”这种“以荔治荔”的理念,是其岭南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食疗智慧,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荔枝物性的深刻认知。与苏轼、黄庭坚同时期的药学家唐慎微,因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而被誉为“中华中医领域的药学始祖”,他更具体更充分地揭示了荔枝的物性及其食疗效果:“荔枝子味甘平无毒,止渇益人颜色,生岭南及巴中。其树高一二丈,叶青阴,凌冬不凋。形如松子大,壳朱若红罗纹,肉青白若水精,甘美如蜜。四五月熟,百鸟食之皆肥矣……食疗:微温,食之通神,益智徤气及颜色。多食则发热。”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荔枝的产地、形态、口味以及食疗功效,为人们正确认识和食用荔枝提供了科学依据。
元代的耶律铸和贾铭都堪称荔枝食疗的承先启者。耶律铸(1221-1285),字成仲,元代开国名相,同时也是儒学宗师耶律楚材之子,多次出任中书左丞相,为元初著名大臣,学识渊博,著有《双溪醉隐集》。以其地位和学识,加之元代重商传统和海运能力提升,是比较容易吃到荔枝的,因此其对荔枝食性与疗效的认识,也就能够度越前人。他提出:“荔枝益气理内,故曰荔枝。理内(张曲江荔枝赋云:‘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理内。’),邪不能神,内即平理,可谓无虞矣。故曰能事毕矣。”“荔枝益气理内,故曰荔枝。”(《双溪醉隐集》卷六),虽然耶律铸所引本于张九龄,但经他的引用和阐释,使荔枝益气理内的功效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元末明初的贾铭,则加以进一步的引申发挥,他在《饮食须知》中记载 :“食荔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即解……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色味俱变。若麝香触之,花实尽落也。以针刺荔壳数孔,蜜水浸瓷盘内,隔汤蒸透,肉满甘美。”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荔枝特性的认识,也为荔枝的食用和保存提供了实用的方法。贾铭,字文鼎,号华山老人,浙江海宁人,元代著名的养生家,相传百岁时为明太祖朱元璋召见,问以颐养之法,曰“要在慎饮食”,并著《饮食须知》呈览。这个背景,也可以增强我们对贾铭记述的信任度。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荔枝功效的总结最具权威性:“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按:《物类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义也。”同时引述《开宝本草》“止渴,益人颜色”,以及《食疗本草》“通神,益智,健气”,完成了对历代荔枝功效记载的系统整合。
荔枝酒作为荔枝食疗文化的独特一环,也有着诸多珍贵的记载。其一是元代汪汝懋所述:“(小儿)痘疮不发,食荔枝酒。忌饮水并生冷物,泻泻则难治。”(《山居四要》卷三)再就是乾隆《归善县志》荔酒度夏之说:“夏至,食犬肉饮荔枝酒助阳气。”犬肉和荔枝都是性热上火的食物,可广东人却在一年最热的时候,大吃这两种阳性食物以助阳气而不上火,其中烹饪方法与饮食方式必有其特出之处,惜未记详情。还有曾任惠州知府的河北宝坻(今属天津)人王煐(1651-1726),不仅认为荔枝酒极佳,古今名酒都鲜有能比,还提及了荔枝酒的美容养颜功能:“老亲爱饮容颜好,两月飞驰到北京。”(《忆雪楼诗集》卷上)这可以称得上是荔枝食疗的别裁。这些记载为荔枝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展现了人们对荔枝功效的进一步探索与认识。
当代药理学研究为传统记载提供了部分科学验证。荔枝含有的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确实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与“益智健气”的传统认知有一定契合度。这些当代实践,正是对千年荔枝食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绛纱玉肤的荔枝,在中国饮食文化与养生智慧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以鲜美的口感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更以其独特的养生功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西汉的传说故事到明代的系统总结,再到当代的科学解读,荔枝饮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养生智慧,更彰显了中国人对健康生活的永恒追求。在建设健康中国的今天,重溯这段跨越两千年的饮食文化史,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别样的智慧启迪。
文丨齐文娥 周松芳
[作者齐文娥是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周松芳是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23XLN34)“岭南荔枝文化史研究”阶段性成果]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