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 宋雪)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主办、中国紫禁城学会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王府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恭王府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清西陵保护区管委会等国内外12家单位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主持,中国紫禁城学会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孙其刚,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赵国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先后致辞。孙其刚主任表示,中国紫禁城学会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委员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致力于王府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平台搭建,目前《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已出版发行两辑。研究日益深入,平台日臻完善,这离不开专家学者的信任与大力支持,在此向与会的专家表达诚挚的感谢。赵国英会长指出,这次是中国紫禁城学会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恰逢中国紫禁城学会成立30周年,本次会议就更加意义非凡。王府历史文化委员会自成立之初就展现出极强的学术性、专业性以及认真严谨的团队作风,而本次研讨会主题更加突出,聚焦不同视角,是一场令人期待的学术盛宴。她希望与会学者能够充分交流学术成果,激发研究灵感,共同推动王府历史文化研究迈向更高水平,长期不断地蓬勃发展。胡恒所长强调王府历史文化研究本身就是清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他指出当今时代发展对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从强调单一专深的学科训练转向跨学科与交叉性的研究,相信在开放、共享的学术环境下,王府历史文化研究也会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他提出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在新时代面临三大机遇:一是“数字时代”机遇,即利用数字技术等突破传统文献研究;二是“人的时代”机遇,可以从聚焦王朝制度转向关注王府中各类人群的个体生命史;三是“全球化视野”机遇,王府历史文化研究既吸引国际的关注,也将置于世界范围内比较审视。最后,他希望通过与恭王府博物馆的合作,人大清史所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冯乃恩馆长在致辞中表示,学界对王府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已形成广泛共识,秉持在清代视域下的多民族融合为研究核心要求的同时,冯馆长提出三大重点研究方向:一是深化建筑本体研究,不仅要关注北京现存王府,更要纳入全国范围的王府建筑,系统考察建筑实体,梳理规制,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二是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恭王府博物馆目前正在规划王府档案的续编工作,广泛搜集与恭王府建筑、人物、历史相关的各类史料,期待与学界长期合作共建共享;三是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既要研究历史上与王府关联的各类人物及其生活,也要重视壮大当下研究队伍,追求从人才到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在做好王府历史文化的研究主业的过程中,大力吸纳和培养社会各方面科研人员。本届研讨会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共收到论文32篇。在研讨发言环节,与会学者利用文物、文献档案及建筑遗址资源,围绕清代王府历史文化这一主题,从府第人物、王府建筑、园林、园寝、文献、社会生活、收藏及博物馆建设等众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并由中国人民大学董建中副教授进行评述。本次研讨会有力推动了作为清史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王府历史文化研究走向纵深,特别是在跨学科方法应用、个案深度挖掘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这些扎实的学术成果为现存王府遗迹的科学保护、内涵阐释、价值挖掘以及博物馆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术支撑。与会专家丰硕的研究成果,生动揭示了王府历史文化在清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艺术及中外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丰富内涵,不仅填补了部分清史与文物研究的空白,也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