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文旅融合的新困境与新机遇
近年来,各地政府和政府平台公司纷纷投入巨资打造文旅项目,期望通过重金投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然而,许多项目却面临破产、不盈利的困境。与此同时,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烧烤摊、菜市场、地方美食却意外爆火,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当前文旅资源开发与文旅热点之间的严重不匹配,也揭示了城市工作导向亟待转变的现实需求。
二、现状剖析:重金投入为何难获回报?
1、资源导向的误区
许多地方政府在文旅开发中采取“有什么开发什么”的模式,过度依赖本地现有的自然或历史资源,忽视了市场需求和游客体验。这种模式往往导致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
2、工程思维的陷阱
一些地方政府认为,重资产投入必然带来高质量的体验。然而,这种“重金敲门”的方式忽视了文旅产业的核心——游客的情感体验和社交传播。结果往往是项目建成了,游客却寥寥无几。
3、文化厚重的误解
文化不应仅仅是厚重的历史遗迹或古建筑,而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情绪氛围。许多地方在文旅开发中过于追求“厚重”,却忽略了文化的核心在于“情绪渲染”,导致项目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4、门票依赖的短视
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忽视了游客在景区内的二次消费和口碑传播。这种模式不仅限制了项目的盈利能力,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三、理念升维:文化是一种工作方法,而非单纯的资源
文化不是简单的展品或历史遗迹,而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能够通过细节和场景设计触动游客情感的手段。文化的核心在于“情绪渲染”,而非单纯的“资源展示”。以下是几个关键转变方向:
1、从资源导向到需求导向
关注游客的实际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游客的兴趣点和消费习惯,从而开发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文旅产品。
2、从工程思维到体验思维
注重游客的体验过程,通过细节设计和场景营造,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例如,通过灯光、音乐、气味等多感官的刺激,增强游客的情感体验。
3、从文化厚重到情绪渲染
文化的核心在于情绪的传递。通过故事化、场景化的方式,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游客的体验中,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文化魅力。
4、从门票依赖到多元盈利
拓展盈利模式,通过二次消费、品牌合作、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口碑传播和社交裂变,吸引更多游客。
四、实践路径:小切口引爆大流量,微更新激活慢经济
1、小切口:从细节入手,打造独特体验
场景微更新:通过低成本的场景改造,如灯光、座椅、标识等,提升游客的舒适感和体验感。例如,上海奉贤路将垃圾站改造成艺术墙,成为网红打卡地。
故事化设计:将文化故事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通过解说牌、导览员、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文化背景。
情绪化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情感共鸣,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参与。例如,淄博烧烤通过“进淄赶烤”的口号,迅速成为全国热点。
2、微更新:从存量资源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
存量资源再利用:对现有的闲置空间、老旧建筑进行微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价值。例如,扬州仁丰里将老宅改造成非遗体验馆,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旅项目的运营和管理,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例如,贵州金沙公园通过免租金政策吸引青年摊主,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夜市。
动态调整:根据市场反馈和游客需求,及时调整项目的内容和形式,保持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普陀区通过季度“街区议事会”,及时优化夜市的业态和管理。
五、案例分析:成功实践的启示
1、淄博烧烤
小切口:通过统一的烧烤炉、围裙、口号等细节设计,打造“进淄赶烤”的独特体验。
微更新:利用现有的社区空间和闲置场地,打造烧烤大院,避免了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
情绪渲染: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传播“淄博烧烤”的故事和情感,引发全国关注。
2、扬州仁丰里
小切口:通过“收储租”模式,将老宅改造成非遗体验馆,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场景。
微更新: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通过社区参与和共建共享,实现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情绪渲染:通过非遗体验和社区互动,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
3、上海普陀金沙片区
小切口:通过划定夜市专区,免租金吸引青年摊主,打造充满活力的夜市。
微更新:利用现有的公园空间,通过微改造和场景设计,提升夜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情绪渲染: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传播夜市的故事和情感,吸引大量游客。
六、总结与建议
1、转变理念
从“有什么开发什么”到“需求导向”;
从“重金敲门”到“体验思维”;
从“文化厚重”到“情绪渲染”;
从“门票依赖”到“多元盈利”。
2、具体行动
小切口:从细节入手,打造独特体验;
微更新:从存量资源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
情绪渲染:通过故事化、场景化设计,增强游客的情感共鸣;
动态调整:根据市场反馈和游客需求,及时优化项目内容和形式。
3、金句警句
“重资产是昨天的门票,情绪资产是今天的流量。”
“文化不是把城市做成博物馆,而是把博物馆做成城市。”
“游客要的不是‘看古’,而是‘发圈’。”
“用绣花针扎痛点,比用大铁锤砸项目更有效。”
“让本地人常来,外地人才必来。”
“小切口引爆大流量,微更新激活慢经济。”
在当前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需要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工作方法。通过小切口和微更新,我们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让城市的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希望本文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书记、市长、县长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城市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