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将至,又有一批孩子即将入学。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小学招生1616万、在校生10584万,较2023年峰值减少260万左右。
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后,全国出生人口在2016年迎来小高峰,此后出现七年连降。这波婴儿潮,推动了幼儿园、小学生数量在2020年、2023年达到高峰,近年又陆续减少。有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为“学生荒”。
搜狐城市研究发现,“学生荒”现象在各地表现也是有差异的。2024年,河南、河北、江西、黑龙江、湖南、吉林等地小学生数量,较近十年峰值减少10万以上,东北三省十年关停六成小学。但也有省份逆势上扬,广东小学生数量十年增加272万,近三年增加了百万义务教育学位。
在此背景下,全国幼儿园、小学师生比均在2024年达到近年最高水平,每位专任教师平均所教学生数量分别降至12.7人、16.1人。充裕的教师队伍无疑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但也难免造成编制压力和资源浪费。
近年来,东北、中部等地教师缩编、转岗分流的消息屡见不鲜,黑龙江鹤岗分流206名教职工、湖北鄂州锁死教师编制总量等消息,已经掀起诸多讨论。这个暑期,教师转岗分流的趋势仍在多地蔓延。
01
幼儿园每位教师平均所教学生
从19.5人减少至12.7人
师生比,是一个反映教师数量是否充足的指标。它是指某级教育中每位专任教师平均所教的学生数,数量越少,教师越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数量过少,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学前教育师生比为1:12.7,普通小学为1:16.1,初中为1:13.0。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师生比为过去十年最高值,初中阶段则为最低值。
这与出生人口减少的趋势密切相关。全国出生人口自2016年达到1786万人的顶峰后开始下滑,此后几年幼儿园开始出现“学生荒”,去年小学生源也开始减少。2024年,幼儿园在园人数3583.99万,较2020年峰值减少1234.27万;小学阶段招生1616.63万,较2023年减少261.25万。
幼儿园最先出现教师“过剩”情况,然后就是小学。过去十年,平均每位幼儿教师所教学生从19.5人减少至12.7人,每位小学教师所教学生从17人左右减少至16.1人。
这也是近年来,多地缩减、分流小学教师的原因所在。比如湖北鄂州,去年将500名编制从小学划拨至初中,同时减少小学教师招聘数量;杭州富阳区今年探索教师“跨学段”任教模式。
比较极端的案例是,在更早经历“学生荒”的幼教行业,出现了不少卷款跑路的情况。早在2020年,河南都市频道就报道过郑州某幼儿园刚收完学费就卷款闭园的情况。几年来,这样的案例不减反增,郑州、武汉、成都等多地都有类似情况,家长高额学费讨要无门,孩子的教育也被迫中断。
02
东北十年减少80万小学生
六成小学校被关停
教师“过剩”情况,在以东北为代表的少子化地区表现更加明显。
由于各地统计口径不一,本文采用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各地小学、初中在校生和专任教师数量,计算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结果表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天津、陕西、甘肃、重庆、西藏、上海、江苏等12省份,小学、初中师生比均高于全国。
这些省份大多位于北方,共同点就是出生率低,更早迎来“学生荒”。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为例,2014年小学生数量分别为149万、127万、198万,2024年分别减少至99万、104万、194万,10年累计减少约80万。
东北小学关停的速度更是惊人。201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小学校数量分别有3261家、5103家、4631家,2023年分别减少至1315家、1574家、2320家,累计减少7786家,缩水60%。
东北师大教授刘善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东北一个县级市,一年级学龄人口八九百人,要是不考虑学生分布,一个学校就够了”。这种现象或许会继续蔓延——到2027年,黑龙江估计有约10%区县小学生、约20%区县初中生不到千人,个别区县可能只有三四百名小学生。
因此,东北也成为较早试水教师退出机制的地区。去年3月,鹤岗发布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成果——经过校内、学区、跨学区3轮竞聘,市区义务教育阶段2848名教师重新竞聘上岗,551名教师纳入教师储备库管理,206名教职工到区级研培机构和社区教育中心工作。
03
河南四年减少百万小学生
江西教师招聘数五年缩水超80%
与东北情况类似但又略有差别的,是以河南、江西、湖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
从师生比来看,中部省份的教师规模其实不算“过剩”,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都没达到全国均值。但中部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学龄人口减少趋势难以阻挡;加之城乡教育水平相差较大,农村人口加速进城,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过剩,而城区小学、农村初中师资尚有缺口。
河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河南小学生数量在2020年达到1021.59万的峰值,此后连续四年下滑,至2024年降至915.96万,四年减少105.63万。据搜狐城市不完全统计,去年下半年,河南至少有上千名乡村小学教师,被调配至县城学校或转入教育行政部门。
江西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3年,江西在校小学生375.06万,较2017年峰值减少47.8万。另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团队研究,2023-2027年,江西小学在校生预计还将减少60余万人,下降近两成。
江西已经连续多年减少教师招聘数量。今年3月,江西省人社厅披露,202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人数计划2146名。这一数据较去年下降45.8%,较2020年的14158人下降84.8%。万年县今年3月也在“问政江西”平台答复网友时表示,2025年不会招聘英语老师。
为解决城乡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中部省份纷纷启动教师转岗分流计划。有媒体统计,今年8月,江西至少有5个市县发布教师选调公告,总共选调教师658人。转岗分流方向大致有三类,一是转学科、转学段,比如小学教师转到初中;二是乡村教师转去教师紧缺的市区学校;三是转岗分流至教育系统之外的事业单位。
湖南衡阳、娄底、株洲等地部分县市,也发布了教师分流及选调计划。比如衡阳县面向全县在编在岗中小学校教师公开选调230人,进入县直和乡镇所属事业单位工作;新化县为填补城区扩招和农村高中教师缺口,选调410名教师跨学段流动。
湖北鄂州更是明确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不超过8850名,提前锁死总量,并核减小学阶段教师编制500名,增核至初中阶段。此外,鄂州还严格控制编外教师规模,招聘1名编内教师必须减聘1名编外教师,目前已减聘编外教师1074人、规模缩减45.4%。
04
广东十年增加272万小学生
三年增加百万义务教育学位
广东可能是教师总量最不宽裕的地区,2023年小学师生比1:23,初中师生比1:14,低于全国各大省份。
这与广东常住人口、出生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相匹配。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12780万,连续18年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出生人口113.3万,连续5年出生人口超百万、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
因此,广东的“学生荒”比其他省份来得都要晚一些。2023年广东幼儿园在校生才开始明显减少,过去两年累计减少84万;小学生数量2019年起突破千万、升至全国第一,2024年达到1104.27万,较十年前增加272万小学生,还未迎来“学生荒”。
这几年,广东还在持续增加义务教育学位。根据历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广东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超30万个,2024年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52万个,2025年计划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0万个。
由于学生数量增加、教师编制有限,近年广东,尤其是广州、深圳等人口流入地,对编外教师的需求极高。每年暑假,广州多地都会招聘大量非编教师,以补充师资力量。今年8月,仅广州黄埔区就公开招聘雇员制教职员1025名。
去年广东两会,民革广东省委会的提案“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编外教师管理的建议”指出,从调查的数据看,有些区域的学校编外教师比例达到30%,甚至个别城镇学校超过40%。
另一座人口流入大省浙江,也存在类似情况。近年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大幅放宽,杭州某些小学班级数量快速扩增,学校通过招收编外教师和向城中心教师富余的学校借调老师以解燃眉之急。今年7月,杭州市余杭区就发布公告,招聘中小学和幼儿园编外人员52名。
根据地区与时间阶段的不同,师资需求短缺与过剩情况其实是交替出现的。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荀渊等专家认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整个师资供给规模不能按照简单的数量缩减或增加进行调整。
“盘活教师编制存量,统筹调整各学段师资配置,研制教师转岗分流和退出机制,是较为可行的政策手段。”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统计局
[2] 中小学生源锐减,中部省份区县教师转岗分流.财新网
[3] 湖北鄂州:锁死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核减小学编制五百名增至初中.澎湃新闻
[4] 编外教师越来越多,怎么破?羊城晚报
[5] 观察丨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求解.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