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078期:第09版
首版
38年教龄、58岁教师转岗看大门!除了工资,福利全没! - (08/21网易发布)
“本人今年58岁,38年教龄,已于去年秋转为学校门卫岗了。除了工资没变,其他教学岗有的福利,我一概没有。”
—— 这是江西一位资深教师在评论区留下的,一条足以让所有教育工作者心头发凉的自白。
短短几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刻刀,划开了教师职业光鲜外表下的残酷真相。一位在教育战线坚守了整整38年、已臻退休年龄的教师,没有迎来功成身退的荣光,却被一纸通知,“安排”到了学校大门口那小小的门卫室。
是的,你没看错。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尺讲台,到看守大门收发快递的十米岗亭,命运转折只需一个“转岗”决定。 工资数字确实得以维持,但那些曾被习以为常的、体现职业尊严的“软福利”——教师节的慰问、年终的表彰、各类评优评先的资格、以及可能存在的节日福利、体检升级、甚至象征着职业身份的某些待遇,如同被黑板擦抹去一般,瞬间清零!
这真是“照顾”老同志吗?
1.
职称尊严何处安放? 38年积淀的专业价值、高级职称的光环,难道在非教学岗位上就一文不值?让一位具备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士去看大门,本身就是对人才资源巨大的浪费和对其专业价值的漠视。
2.
福利一刀切,寒透人心! “除了工资,啥都没了”——这句朴素的话背后,藏着多少憋屈和无奈?福利的“一刀切”砍掉,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一种无形的宣判:你在专业体系内已经没有位置,不再被需要。
3.
“柔性退出”变“刚性驱逐”? 政策常常提到要对老教师进行合理安置,保障权益。然而现实中,这种简单粗暴地将老教师“安置”到门卫、宿管、后勤等边缘岗位的做法,本质上是将他们强制剥离核心教学队伍,是一种变相的“劝退”和“边缘化”。美其名曰“工作”,实则抽干了其职业内涵与尊严。
4.
“年龄”原罪何时休? 这绝非孤例!有学校以“照顾身体”“人岗适配”为由,将多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集体转岗门卫或食堂。当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黄牛”成为效率优先思维下的“包袱”,当“年轻化”演变为驱逐资深者的借口,这暴露的是教育生态中对年龄价值的系统性轻视。
冰冷的现实比质疑更刺骨:
教学能手 ≠ 门岗能手? 一位能将复杂知识深入浅出传授给学生的老师,未必不能胜任门卫工作。但问题核心在于,这种强制转换是否合理?是否尊重了他的专业选择权和尊严?是否真的做到“人尽其才”?
工资未变=待遇不变?大错特错! 福利、尊严、归属感、价值认同感,这些都是广义“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保工资,不保福利和尊严,无异于一种巧妙的“制度性降格”和“身份剥夺”。
信号灯已亮!这会是每个老师的“归宿”吗? 这位58岁教师的声音,像一盏刺眼的信号灯,照亮了一条令人心酸的职业轨迹退场之路。它像一个沉重的预演,拷问着所有耕耘在杏坛的园丁:当你不再“年轻”时,你的职业价值,是否也会被这样轻飘飘地打入冷宫?
我们想说:
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事业。那些在讲台上奉献了青丝变白发的师者,其累积的经验、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粗暴地将他们推向冰冷的门卫岗,割裂的不是一个个体与讲台的联系,而是割断了教育生态中那根温情的脐带。
这已不是简单的岗位调整问题,它关涉到:
尊师重教的社会承诺如何落地? 难道只在表彰大会上喊口号?
教师的职业尊严如何保障“从一而终”? 难道到后期就自动“贬值”?
教育体系如何建立更具人文关怀的职业退出/转型机制? 让老教师既能安享晚年,又能延续价值?
别让这位58岁老教师的无奈身影,成为未来无数教师的“前车之鉴”。 一个懂得珍视自己“老兵”的行业,才能守住那份薪火相传的温情与希望。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社会新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