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徐州,文庙。斜阳晚照,青砖映红,古城墙屏住了呼吸。一幅对联从城墙之上徐徐展开。
上联是“读史溯文脉彭城七里阅千秋”,下联为“城开万象新一轴长卷贯古今。”
熙攘之间,汉风古意扑面而来。这是“彭城七里 不止所见”徐州“读城”行动的启动仪式。这副对联为此而作。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是一副“藏头联”,把“读城”二字分别作为上下联的首字行文而成。而除了“藏头”,它还“藏”着啥?读懂它,也能读懂城。
读一座城,该从哪里读起呢?
当然是先寻找它的地理坐标。徐州,是北方之南、南方之北。回首2000多年前的这座城,无论是从地理的空间横轴定位还是历史的时间纵轴延展,它都承载着夏、商、周文化的传递,肩负着中华文化的交融并济。
所以,无论是在地理版图上还是在文化版图上,徐州都有重要的位置,值得一“读”。
城下城遗址博物馆 摄影/徐祥瑞
走进这座城,从现存的明清徐州城图可以看到,一条城市中轴清晰可见,迄今仍未改变。这就是对联中的“彭城七里”。
“彭城七里”得名于其长度与位置,七里之距恰是连接城门与繁华市井的要道。
虽然历史起起伏伏,几多变幻,但这条轴线上留下了97处235个历史遗存,把2600年的城市故事藏在了3.5公里的区域内。这些故事,藏在地名里,藏在建筑上,藏在老字号的叫卖声中……彭城七里,不止所见!
文庙 摄影/徐祥瑞
读懂一座城,先要打开它的封面,继而走进她的内心。人与城,只有发生心灵交汇才会彼此兮兮相惜。
“彭城七里”的97处235个历史遗存,贯古今,可阅千秋。仅就户部山的古建筑群而言,既有北方四合院的严谨对称,又可见江南民居的灵巧秀美,这种建筑风格的混搭,正是徐州作为南北文化十字路口的直观体现。
户部山古建筑群 摄影/徐祥瑞
再来看看这些地名,老盐店、倒马井、代笔亭、华佗庙、快哉亭……听一听名字,就会联想起独有的声音、景观与视觉,七里长街,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升华为文化共鸣、精神认同的载体。
回龙窝 摄影/徐祥瑞
苏轼在快哉亭上挥毫:“贤者之乐,快哉此风。”看淡得失成败,倾心快意人生;元代诗人萨都剌在戏马台咏叹:“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无不表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洒脱之气、慨然胸襟。
快哉亭
今天,走进徐州,一句随意的应答“管乎”,一句热情的称赞与肯定“办肆”,徐州人的直爽与豁达与古一脉相承。这些,何尝不是附着在地名、建筑之中的城市气质,又何尝不是城市文化的延续。
乾隆行宫 摄影/徐祥瑞
走进这些地方,聆听建筑背后的历史,细细琢磨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心灵契合之际,恍然大悟,这样的灵魂开合与精神共鸣,真的很爽很“办肆”。
读城,最核心的是读当下。
“城开万象新”,彭城七里的当代意义远超一条街道的范畴。在城市化更新推进的今天,它示范了如何善待城市的历史记忆——不是将历史封存在博物馆中,而是让其活在当下生活里。
黄楼 摄影/季广天
七里长街的每块青石板都在诉说:真正的城市更新与保护,不是供奉历史,而是让地名、建筑、老字号从集体记忆转化当下叙事,成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富矿。这种"新旧共生"的智慧,对全国的历史街区保护都具有启示意义。
站在七里长街上,我们仿佛手持一部立体的城市传记。
户部山古民居 摄影/李依航
从楚汉雄风到唐宋繁华,从明清市井到现代都市,每个时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地层。在这里,时空交叠,千秋历史可领略,万象更新能共鸣。
彭城七里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走向未来的速度,更在于它携带历史前行的能力。这种文明的延续力与创新力,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五省通衢 摄影/季广天
打开城市的收音机吧,调频到“彭城七里”的97个波段,让历史的音量刚好轻抚你的耳膜。
听:下园墩遗址先民戏水,舞俑在跳汉代的华尔兹,戏马台战马嘶鸣,苏东坡醉卧石床酒后狂言,户部山上还回响着古老的叫卖声,回龙窝里迷路的皇帝在问怎么才能走出这九转巷陌,五省通衢的牌匾后面时而浪急风高时而捣衣声声,还有,鼓楼的钟声,叫醒熟睡的人们,开始每一天新的生活。
而今夕又是何夕?历史与现实,走进它,才能读懂它。
云龙山观景台 图/小红书@小宋的远方
来源:快哉徐州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