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苑广阔7月30日,广西开始普通本科招生第四次志愿征集,且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限制。秋风未起,民办本科院校招生寒潮已席卷多省。广东十四所民办本科院校陷入补录泥潭,湛江科技学院历经三次志愿征集仍缺额近三千人;广西第四次征集志愿时竟然打破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枷锁;云南竟展开第六轮征集,分数线较最初骤降三四十分。这一幕幕并非孤立的,而是民办高等教育在时代裂变中的集体颤栗。当经济下行压力撞上务实计算的新一代家庭,当学历光环在就业寒流中逐渐褪色,那些年学费动辄数万的民办高校,正品尝着市场理性的冷酷选择。高昂的学费已成不少家庭难以承受之重。在广东,民办本科学费普遍徘徊于每年二至三万元,加之生活开支,年成本轻松突破五万门槛。这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无异于四年持续失血。当无数家庭持筹握算,在民办本科与优质专科间反复权衡时,复读甚至成为更具诱惑力的风险投资,毕竟用一年光阴搏一个公办本科席位,其长期收益远超民办院校的昂贵门票。然而,学费仅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尖锐一角,水面之下潜伏着更令人忧惧的质量黑洞与就业迷雾。民办高校多年来被诟病为“流水线文凭工厂”,一些院校专业设置陈旧滞后,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与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严重脱节。当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峻现实,家长和考生的选择必然趋向谨慎。他们不再为虚无缥缈的“本科”名号一掷千金,而是冷静追问:这纸文凭能否兑换为体面就业的通行证?民办高校的招生寒冬,本质上是一场来自民间的信任投票,是许多家庭对教育虚浮化的无声反抗。民办高校必须抛弃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终结粗放经营的野蛮生长,转而深耕特色化、差异化的高质量教育。福耀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新兴学府之所以一鸣惊人,并非因其民办身份,而在于它们以高投入、高标准打造的学术声誉与就业前景承诺。反观那些挣扎于补录漩涡的院校,其致命软肋恰是办学思路的僵化与市场感知的麻木。它们未能洞察到,新一代学生与家长已从“唯学历论”转向“唯实力论”,从盲目追逐文凭转向追求更高的就业回报。民办高校的生存密钥,在于能否将校园转化为赋能学生的坚实平台。这意味着重构课程体系以对接前沿产业趋势,延揽真才实学的师资从而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教育质量,打通校企合作的脉络使学生浸润于真实职业场景,最终让就业率不再是粉饰报表的数字游戏,而是教育品质的硬核证明。唯有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斩获竞争力溢价,才能扭转社会对民办本科的刻板偏见,使其高昂学费被视为一项物有所值的未来投资。招生难是一记刺耳的警钟。在生源总量萎缩、选择理性崛起的不可逆趋势下,高等教育市场正经历一场无声洗牌。那些抱残守缺、不思变革的院校,终将被无情淘汰;而敢于涅槃重生、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圭臬的机构,方能于寒冬后迎来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