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上海野生动物园疑似“大象霸凌”的视频引发关注。部分网友表示,该现象已经发生有两三年时间,并通过社交媒体呼吁园方关注。
6月25日,上海野生动物园通过官网发布公告表示:已对相关非洲象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公象进行了临时干预,对母象进行了体检,包括采血检测和行为状态观察等内容,目前母象健康状态正常。
随后,上海野生动物园进一步表示,园内目前拥有10余头非洲象,根据大象生理期情绪状况及社群行为规律,已完善非洲象社群饲养方案,动态调整展出个体,未来将加强现场监控,发现异常行为将迅速进行干预。
事实上,圈养大象饲养难度极高是国际动物园业内普遍遇到的问题。无论是非洲象还是亚洲象,因其体型大、性格敏感、社群化高等特点,对于馆舍和饲养要求都非常高,非常容易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多重问题。
甚至部分动物园明确表示,在园内硬件条件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不再圈养大象供游客欣赏。
上海野生动物园发布通告图/上海野生动物园官方网站
大象打架,是空间不够大?
6月25日,一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上海野生动物园相关视频的游客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称,自己是在2年前发现上海野生动物园内的大象存在打斗现象的。
“有一头大象比较瘦,被其他大象推搡甚至出现摔倒的情况。”该游客表示,当将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后,部分网友留言称他们也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目睹过相关场景。
当日,中国新闻周刊曾致电上海野生动物园,园内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称,园内非洲象的确存在发情期打斗的情况,但并不存在某一头大象长期被“霸凌”。
6月26日,上海野生动物园再次发文回应园内非洲象热议话题称,网传“非洲象有个体长期被欺负的情况”不存在,2024年网传视频中非洲象打架视频,系公象“杰克”和公象“笨笨”因发情期产生的领地和交配权的争斗,今年网传的大象打架视频,则是公象“杰克”和母象“丹妮”因发情期不同步而产生的争斗。
上海野生动物园介绍称,在动物行为学概念中,不存在“霸凌”一词,用其描述动物行为是不科学的。非洲象作为群居动物,在社群中有一定的等级地位。在日常饲养中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争斗,这是为了争夺领地、在象群中的地位和交配权等而表现的自然行为。
非洲象发情期不固定,本次争斗是因大象发情期不同步而造成情绪不稳定。当时,我园已及时进行人为干预,并根据大象生理期情绪状况及社群行为规律,动态调整展出个体,安全和谐展示象群。
上海野生动物园非洲象展区图/上海野生动物园官方网站
网络热议中,有声音认为,上海野生动物园之所以出现大象打斗的情况,或因场馆的基础条件不足以支撑如此众多数量的非洲象生活。
虽然上海野生动物园未在声明中准确表达园内如今究竟有多少头非洲象,但是在部分动物园从业者看来,从目前我国动物园的体量和硬件条件来看,绝大部分动物园都不支持饲养数量众多的大象。
我国西部某动物园园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动物园来说,接手野生动物的时候往往都是在动物的幼年时期。在那个时期,幼年动物对于场馆面积的需求量有限,动物园往往会忽略未来动物成长之后所需要的空间。
而大象几乎是动物园所有动物中,最需要馆舍具备足够大面积的动物,足够大的空间,是它们生活过程中有较为舒适体验的基础。
“在大象的发情期,发生关于领地和配偶的打斗是很正常的,在野外的环境中,落败的一方可以寻求逃走或躲避,但是在动物园的圈养范围内,弱势的一方却因场地的情况无法进行逃匿,这对于部分大象来说,时间长了自然会出现部分心理的问题。”
该动物园园长表示,在动物园常规的操作中,动物发生打斗后,饲养员会将打斗的双方驱离开,并且将强势或弱势的一方单独饲养来避免打斗升级而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但是对于大象这种高智商、心理极其敏感的动物,被隔离的一方同样会产生心理问题,这种潜在的心理问题或伴随它一生,对日后的饲养仍然会造成持续影响。”
大象,动物园里最难养的动物?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国内多家动物园有过饲养大象经历的饲养员,几乎所有大象饲养员在谈论饲养大象的过程中都用到了“难养”这个词。
南方某动物园大象饲养员阿牛(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大象的饲养难度可以通过“大”和“聪明”两个方面体现。
阿牛介绍称,由于大象的体型极大,这就给饲养员日常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困难,无论是正常的喂食、打扫笼舍、检查身体、治疗疾病,需要投入的体力和精力都是其他动物的好几倍。饲养员面对的安全风险也较其他体型小的动物更大。
“开个玩笑说,大象的性格就好像我们常说超级敏感的天蝎座。搞不清楚怎么就不高兴了,不高兴还不好哄。过了好久,当时那个它觉得别扭的事它还记得,饲养员都忘了,保不齐就又给它勾出来了,它就又不高兴了。”阿牛说。
北方某动物园大象饲养员老田(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相比起在动物园出生的小象,从其他国家引进的成年大象的情绪波动会更大一些。
部分动物园存在一些年龄很大的成年大象,其中有一些在幼年时期有过马戏团或相关不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都会让它们对人类保持戒备。“大象是高智商动物,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很需要同伴,并且非常看重家族关系。在幼年时被迫和家族分离,或许会留下终生的创伤,这些创伤后续依靠我们饲养员是无法解决的。”老田说。
马尼拉动物园饲养的大象图/中新社记者 张明摄
此外,由于受到馆舍硬件条件不足的影响,大象活动空间不够,还会出现体重超标的情况。体重超标,会对其肌肉骨骼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关节出现一些问题,最终影响其行动。
南方某动物园园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称,大象和北极熊几乎是国际动物园业内公认的最难在圈养条件下养好的动物,这两种动物都具备需要硬件条件高、需要饲养技术优秀,并且单价极为昂贵的特点。
该动物园园长表示,虽然难度很高,但是部分动物园还是对“拥有大象”这件事有执念,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大象是一种“奇观”,动物园又是一个提供观赏“奇观”的场所,所以部分动物园在建设初期就打定主意一定要拥有大象。
养不好,可以不养吗?
在前述受访南方某动物园园长看来,养不好的动物绝对可以不养。这同样是新时期动物园需要表达的对于自然的一种态度。
事实上,世界上最好的动物园之一的伦敦动物园早先就明确表示,由于园内无法提供大象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永远放弃圈养大象。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日本大阪天王寺动物园于2018年园内最后一头母象博子去世后,便不再圈养大象展示。动物园保留了博子生前的馆舍,作为科普教育场景供游客参观。在天王寺动物园门前,用中日英三种语言写着“天王寺动物园内没有大象”。
和伦敦、大阪近似,巴黎、西雅图、法兰克福等动物园都表示因无法提供其舒适的生存空间,不再通过圈养形式饲养大象。同样的原因,柏林、新加坡等动物园也先后表示,园内不会再饲养北极熊。
北极熊克努特去世后,柏林动物园宣布不再饲养北极熊 图/视觉中国
让动物在动物园中“孤独”且“痛苦”地生存并不是动物园的本意。
对此,前述受访南方某动物园园长表示,目前国内动物园也逐渐有了相关的意识,在部分动物的饲养上达成了广泛共识,该园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除了无法提供其应有的饲养条件的动物应该慎重饲养之外,那些无法在动物园中繁殖的“孤品”动物也需要思考要不要继续引进和饲养。
在该动物园园长看来,放手不去养,对于动物和游客来说都是好事。动物们避免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痛苦地生活,而游客也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动物最接近自然状态的展示。
采访中,有一位饲养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大家去动物园总是想看大象、老虎、狮子、长颈鹿等动物,每个动物园也都为拥有这些动物而骄傲,但事实上我们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大国,很多地区有非常大量的本土特色的动物,在不同的地区对当地动物进行展示,其实是非常好的选择。
“这些地区特有的动物,在当地饲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不在本土动物区多下些功夫?动物园需要明白,有些动物养不好,是可以不养的。”
作者:胡克非
编辑: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