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墓文物上新 六边形女战士有多强                 - (08/22小程序发布)

妇好墓文物上新 六边形女战士有多强 - (08/22小程序发布)

探访 2025-08-22 00:22:02 金融股权投资 34 次浏览 35个评论
戈形器 蛇纹铜铲 玉鸟刻刀 ◎王建南 展览:看·见殷商 展期:2025.5.19-10.12 地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大展近日又“上新”。新到的四件展品中,有三件属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由此也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妇好这位商朝“六边形女战士”的兴趣。 鸟之崇尚 通体白色、略有黑斑的玉鸟刻刀造型十分精巧。刀刃两面磨成,形似长尾小鸟,呈落地站立状。鸟首两面阴刻出一对大而圆的眼睛,尖喙前伸,尾下垂,翅翼合拢,显静穆之态。 妇好墓共出土玉器755件,是迄今为止商代出土玉器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墓葬。而且玉器种类齐全,装饰品数量最多,其次为礼器、工具、仪仗器,生活用器比较少。在众多玉器造型中,动物形玉件又是妇好墓出土玉器中非常耀眼的一类,不管是片雕、圆雕,还是饰件、摆件,如此大规模集中出土的,在商代墓葬中还没有发掘出第二座。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色泽以绿色为主,有墨绿、茶绿、黄绿、淡绿等;黄褐色与棕褐色的次之;白色、灰色和黄色的很少;黑色的只有4件。因此,这件通体白色的玉鸟刻刀尤显珍贵。此件玉鸟刻刀属于写实造型,并非凤鸟类夸张变体造型。细观其双爪间钻有小孔,应可系绳,便于佩戴。 鸟,自远古时期开始,已成为人类情感的载体。在早期的渔猎生活中,人们便对山林沼泽中栖居的鸟儿充满了敬畏之情,它们既能飞翔至天空又能随时栖落于地面,人们认为这种自由是上天赋予的超能力,对鸟的崇拜由此而来。 殷商时期,玄鸟即凤鸟是商王朝的图腾,是“天命在商”的祥瑞之物,凤鸟在商代人心中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中,有象征权力地位的“玉凤”出土,造型简约大气,生动而充满灵异之态,仿佛浓缩了商王朝绵延六百年的恢弘之象。 妇好鸮尊 妇好墓主人对于鸟更是情有独钟,她生前身后拥有许多与鸟相关的器物,其中最为特别的便是青铜鸮尊。妇好鸮尊也是此次殷商大展上最受人关注的的两件展品。 鸮,即我们常说的猫头鹰,其独有的形象和昼伏夜出的习性启发了商朝人的想象力,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能够在黑暗中洞察一切的神鸟,它的智慧和神异超越了威猛的虎、凶狠的熊,乃至神话中的龙。 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的这一对鸮尊的造型新颖生动。它们的头略略上扬,头上竖起的双角,似乎正在警觉地谛听着周围的危险声响,随时准备一跃而起,发动攻击。除了这独有的高傲姿态之外,鸮尊周身装饰华丽,纹饰繁多,主纹之上还叠加以阴刻手法装饰的勾云纹等,被后人称作“三层花”,它是商代后期发展起来的青铜装饰“新风尚”,也是商后期青铜铸造技艺走向鼎盛的标志之一。 这两件精美的鸮尊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因展期限制,已各自“回家”,但新近的三件来自妇好墓的文物延续了它们留下的历史温情。 国之大事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几乎囊括了殷墟出土的所有青铜器类型与造型,共468件,其中礼器210件,青铜武器134件。刚来展厅的蛇纹铜铲便是其中之一。它上粗下细,铲身上端两角内卷,平刃;铲身中腰两侧略内收;柄部及两角饰菱形纹,转角略圆,直柄。銎(装柄的孔)呈椭圆形,内有朽木,说明曾经有一个木柄嵌于其中。蛇纹铜铲是商代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用工具上升为礼器的代表。 另一件青铜戈形器是礼乐征伐制度下的典型器物。戈形器竖起来看似冠,它的顶端作龙形,日字形眼,独角竖立,唇下垂,短身卷尾。龙身下侧衔接一扁平长条形柄,柄的下端较宽,厚钝无刃,上端饰云纹和三角形纹。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体现在青铜器上,主要是钺与戈。钺为礼器,属祀;戈为武器,属戎。 遇见妇好 本次展览中不得不提到一个新颖的展陈布置,考古学者根据安阳殷墟遗址几十年来的众多考古发现,在广泛而深入研究基础上,将妇好的容颜、服饰进行了尽可能的复原。 科研人员首先对与妇好同时期的殷商骨骸进行了DNA检测,将妇好墓主人定为古中原类型。这种类型长相的殷商人在考古发掘出来的石雕、玉雕和铜雕上均呈现出相似的面部特征:鼻头较大,高颧骨,眼睛较为斜长。这些都成为最有力的考古资料,用于构建妇好这个王后形象的实证基础。最后画成了妇好墓主人的三幅具体的形象,呈现在本展中妇好墓出土文物附近,留给观众立体而直观的视觉形象。 在展墙上的屏幕中,妇好身着三套服装,分别代表了她的三个身份:王后、母亲、女将。一国之后是这位奇女子的社会角色,母亲是她的家庭角色,巾帼英雄是她的历史角色。展览分别以白袍、棕黄色袍和战袍加以区分。 手执斧钺、身着甲胄的妇好正是领军出征时的仪态,而白袍是商朝贵族的统一用色,这种颜色的选定有其依据。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也说到了“殷尚白”,他写道:“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商汤临政之后,修改了历法,又改变了器物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在白天举行朝会。 画中妇好身上的佩饰也体现了殷商贵族的佩饰品种与佩戴方式,大量发掘出土的其他殷商贵族骨骸上的随葬佩饰可以佐证。因此,本展中首次出现的妇好着白衣形象是与历史上妇好的真实模样装扮较为接近的。这一做法也大大地拉近了这位三千年前的古人与我们的距离。 “妇好”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数百次之多。经过郭沫若和唐兰的考证,妇好是商代盘庚迁殷都之后的第二代帝王武丁的王后。据甲骨卜辞记载,她文主祭祀,武能征伐,地位崇高,与武丁相爱至深。在“武丁中兴”的王朝中,妇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妇好过世后,被追谥为“辛”,武丁出于对她的思念,不但为她举行了三次冥婚,还破例把她的墓穴建在了宫殿区,以便于自己能时刻陪伴她。 最为神奇的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古代女子,她的墓是被一位当代杰出的女考古学家带领队员们发现的。1975年,妇好墓所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准备平整附近的一处高地。这一地带是殷墟的宫殿宗庙区,位于殷墟遗址的保护范围内,未经发掘。殷墟墓葬通常被安置在洹河北侧的亡灵区,不会出现在宫殿区,加之妇好墓十分隐蔽,很难发现。1976年初春,结合实地的探查,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站长郑振香坚信宫殿区其中一处夯土下一定有名堂,她指挥工人用探杆从夯土的边缘向下探去。 那是1976年5月16日,一个晴朗的星期天,经过几日探测,队员们多有失望与疲惫之态,郑振香却斗志更盛,她鼓励大家今天的任务就是探到底。虽然一次次打下探铲都没有收获,但她依据考古的经验与敏感度,坚持探到底。技工向下探到8米深度时,探铲内发现鲜艳的红漆皮、翠绿色的玉坠,一座沉睡三千多年的殷商大墓就此揭开神秘面纱。我们就这样遇见了妇好。 图源/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长沙市金融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妇好墓文物上新 六边形女战士有多强 - (08/22小程序发布)》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