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内卷"最凶的时代,活出稀缺性? - (07/06网易发布)

如何在"内卷"最凶的时代,活出稀缺性? - (07/06网易发布)

探访 2025-07-06 00:49:02 金融股权投资 18 次浏览 22个评论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80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1个词条 01 最近读到《让你爱不释手的超实用日常经济学》里,关于哈佛大学招生策略的章节,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我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不仅适用于商场里的限量款球鞋,更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选择。 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哈佛大学明明可以像其他学校一样扩招赚钱,却偏要坚持每年只招1600人左右。 2011年那会儿,哈佛的录取率低到6.3%,相当于100个学霸里只有6个能进。 哈佛这么做的道理很简单——保持稀缺性。 就像我那个做珠宝鉴定的朋友老周常说:"满大街都是的东西,再好看也不值钱。" 哈佛深谙此道,严格控制班级人数在20人以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和顶尖教授面对面交流。 想起大学时选修的一门热门课,200人的大教室,教授根本记不住谁是谁。而隔壁小班教学的课程,教授甚至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外号。 这种对教育质量的坚持,使得哈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始终保持着竞争优势。 反观一些盲目扩招的大学,虽然短期获得了更多学费收入,却因教育质量下降而逐渐失去社会认可。 哈佛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难以复制的品质。 02 当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和压力,许多人为了短期利益或他人认可而放弃自我。 社交媒体上,人们追逐相同的流行趋势; 职场上,员工模仿"成功人士"的行为模式; 生活中,个体压抑独特性以求融入群体。 这种从众心理虽然能带来暂时的安全感,却让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资产——独特性。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如果你试图取悦所有人,最终你将无法取悦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的确,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跟风是本能,不跟风才是本事。 比如去年爆火的"酱香拿铁",当时几乎所有奶茶店都在跟风推出白酒饮品,唯独小区门口那家开了十年的茶铺坚持做原味茶饮。 老板说:"我家茶单十年没变过,要变也是往更传统里变。" 结果呢?当跟风者们在倒掉过期原料时,他家的老客流量反而增加了三成。 投资大师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所有科技公司都在烧钱扩张,只有巴菲特坚持不碰看不懂的科技股。 当时多少人嘲笑他"老古董",结果泡沫破裂后,他的伯克希尔公司成了最大赢家。 03 这本书提到一个观点:稀缺性推动社会进步。 人类史上的重大突破都来自"不跟风"的人:哥白尼坚持日心说,乔布斯坚持触屏手机,马斯克坚持电动车…… 如果所有人都随大流,我们现在可能还相信地球是平的。 表妹的"反套路"求职经历就是个活例子。 去年毕业季,所有人简历都写"精通Office",她偏要写"擅长用Excel做菜谱"。 结果,表妹被一家食品公司相中,现在专门做美食数据分析,工资比同龄人高出一截。 还有朋友小B,某广告公司的部门总监,当全行业都在用"996"留人时,他坚持双休不加班。 刚开始,老板天天找他谈话,后来发现他们组离职率全公司最低,项目完成质量反而最高,这才闭了嘴。 坚持原则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拒绝被稀释,才能保持纯粹;敢于不同,才能不可替代。 读完这本书,我忽然明白:坚持原则不是固执,而是对价值的清醒认知;保持个性不是叛逆,而是对自我的忠实守护。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或许最大的奢侈不是香奈儿,而是敢于说"不"的勇气。 就像哈佛那些拒绝信背后坚守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该有个"不扩招"的领域——在那里,我们只接纳真正值得的事物,只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毕竟,当满大街都是联名款时,手写的签名才最珍贵;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流量时,活出自己的样子才是真正的稀缺品。 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原则与人生中的个性坚守达成了奇妙的统一—— 价值,永远属于那些知道自己是谁并敢于做自己的人。

转载请注明来自长沙市金融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如何在"内卷"最凶的时代,活出稀缺性? - (07/06网易发布)》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