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近现代我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时刻,为了阻挡日本人的铁蹄,只能选择以水代兵,亲自扒开了自己的母亲河,导致成千上万人的流离失所,河南从中原富庶之地,一度成为“地狱”。
可即使是母亲河遭遇如此状况,日本人进攻的脚步也只不过是稍有延缓,几个月后他们还是从河南一路南下,占领了武汉。
(武汉最终还是沦陷)
而母亲河的咆哮,同胞的死难,依旧没有改变屈辱。即使今天的我们在不用再面对当年的惨状时,这一让人扼腕的悲剧,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勿忘国耻。
那么当年蒋介石炸开黄河大堤,到底淹死多少日军?这个问题,留给我们的只有无穷无尽的唏嘘。
(黄河大堤被炸后的惨状)
徐州沦陷,河南成为主战场
1938年,徐州沦陷后,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日军彻底连成一片。从徐州会战战场上退下来的中国军队,被日军一路追击,最终被包围在华中地区的狭小地带。
幸运的是,在徐州会战中,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运筹帷幄。尽管未能阻止徐州沦陷,但台儿庄大捷延缓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中国军队获得了喘息机会,主力得以完整保留。
而且,由于李宗仁成功地掩护主力部队有序撤退,中国军队部署在河南地区的部队,依旧保持着相当的规模。
(李宗仁)
尤其是后来在长沙会战中多次重创日军、威名远扬的名将薛岳,他当时奉命驻守豫东地区,麾下部队有12个师15万人的兵力,可谓兵强马壮、实力雄厚。
而与此同时,日本进攻的先头部队,则是第14师团。虽然是精锐部队,但总人数满打满算也只有2万人,师团长是从军队特务头子转型为作战指挥官的土肥圆贤二,并不是什么擅长正面攻坚的将领。
15万人对2万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优势在我。
(抗日名将薛岳)
当时的薛岳也确实憋着一股劲。台儿庄大捷的余威尚在,他麾下的部队大多经历过徐州会战的洗礼,虽有伤亡但士气高昂。
他制定的作战计划里,打算依托豫东的村落和黄河沿岸的地形,将第14师团引诱到预设阵地,再以优势兵力围而歼之。这与他后来在长沙会战中“天炉战法”的思路颇为相似,都是想利用地理和兵力优势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长沙会战中的中国军队)
临阵脱逃,大好局面成败局
只不过,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当日军第14师团开拔至豫东兰封一带时,奉命驻守在此的蒋介石嫡系将领、黄埔一期生桂永清,竟怯懦畏缩,做出临阵脱逃这等有辱军威之事。
在他的“榜样”作用下,第88师师长龙慕韩与102师师长柏辉章也纷纷向西逃窜,以至于豫东地区门户大开。
虽然后来,薛岳将军临危受命,成功收复了兰封,令士气为之一振。但可惜,日本的援军已经杀到。中国军队在大势已去、回天乏术的无奈境况下,只得含恨向西撤兵。
夺得豫东地区后,日军开始逼近郑州。当时的郑州是多条铁路的枢纽,一旦失守,日军就能顺着铁路南下武汉,西进关中,中国的抗战防线将被撕开一道致命缺口。
而此时在河南的中国军队,刚刚经历恶战,装备和兵力都亟待补充。而日军凭借机械化部队的优势,推进速度极快,再加上当时驻守郑州东南门户商丘的黄埔一期生黄杰临阵脱逃,郑州落入敌手,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日本人的推进极快)
以水代兵,不是办法的办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迅速在武汉召开会议,商讨接下来的御敌方针。
有人提出“死守郑州”,可当时驻守郑州的部队大多是刚退下来的残兵,枪支弹药都凑不齐,连像样的防御工事都来不及修筑。
也有人建议“撤退突围”,但郑州一丢,武汉的北部门户就会彻底洞开,到时候日军继续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种“退无可退”的绝境下,蒋介石从德国请来的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提出了“以水代兵”之计划,炸开黄河大堤,用洪水阻挡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
法尔肯豪森甚至表示,黄河大堤一旦炸开,洪水可以淹没豫东的平原地带,日军的坦克、汽车根本无法通行,至少能为武汉会战争取半年以上的时间。
虽然这个方法并不靠谱,而且注定会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民死难,所以反对者众多,连桂永清、黄杰等人也在其中。真不知道,如果当时此二人浴血拼杀,又何以会有如此局面。
但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等人的劝说下,蒋介石最终认为,由于河南大片地区沦丧,中国军队已经没有再战之力,为今之计,只能利用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河南的日军)
毫无作用,伤民多过伤敌
于是,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在河南地区驻守的商震部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浑浊的黄河水奔腾而下,确实给日军造成了一定阻碍:正在豫东地区集结的日军部队被洪水围困,装甲车、卡车陷在淤泥里动弹不得,后勤补给线也被冲断。
据日军战后档案记载,此次洪水导致其直接死亡的士兵约1000余人,另有数千人因疾病、饥饿失去战斗力。
可以说,这个答案完全让人意想不到,死亡日军太少,根本没有意义。
(花园口被炸后的惨状)
而且这个答案,与中国百姓的伤亡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89万同胞葬身洪水,千万人流离失所,整个河南都成为了人间地狱的代名词。
而且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经过了以水代兵以后,日本军队仅仅用了四个月就调整了进攻路线,绕开洪泛区,最终还是占领了武汉。
更讽刺的是,洪水退去后,日军反而利用黄河改道形成的天然屏障,在黄泛区边缘构筑了防线,给后续的反攻增加了难度。
(当时农民的惨况)
所以,不要再问花园口到底淹死了多少日军,这对于我们来说完全就是一个耻辱。尤其是这个耻辱发生的前提,基本全部都来源于桂永清黄杰等人的临阵脱逃,如果不是他们的擅离职守,中国军队又何以会沦落到如此境地。
黄河依旧东流,但它冲刷不掉那段历史的伤痕。我们铭记这段屈辱,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永远记住:让这段历史,永远不要上演。
(当年通过洪水的军人)
参考资料:
1、网信郑州《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郑州市志》里的抗战记忆》
2、京九晚报《抗战足迹丨1938年商丘沦陷:豫东平原开启至暗时刻》
参考资料:
1、网信郑州《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郑州市志》里的抗战记忆》
2、京九晚报《抗战足迹丨1938年商丘沦陷:豫东平原开启至暗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