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纷纷掀起小学教师转岗初中的“浪潮”。
2025年8月,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发布公告,为解决中学扩容后师资紧缺问题,决定遴选30名小学教师到初中学校任教。此次选调遵循编制关系,城区小学对应城区中学,农村小学对应农村中学。值得一提的是,已在中学交流且符合规定的小学教师可申请调入,无需参与此次遴选,不占名额。
几乎在同一时间,江西省丰城市也发布公告,旨在深挖内部潜能、高效利用教育资源,化解农村小学师资富余与农村中学师资不足的矛盾,推进农村小学教师转岗至农村中学任教。
目光转向湖北鄂州,今年2月,该市统筹配置教育领域编制资源的经验做法登上《中国机构编制》杂志。由于小学生源持续降低,小学教师过剩矛盾初现端倪。为保障各学段供需平衡,鄂州加快学段间人员编制调整,核减小学教师编制500名增核至初中,减少小学教师招聘数量,并将98名具备初中教师资格的小学教师调整至初中学段。
厦门市同安区则从2024年起,每年6月面向全区区属小学编制内教师(含参聘)公开遴选初中、高中教师,积极统筹各学段教师配置。此外,赣州市赣县区等多地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遴选部分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
背后动因:学龄人口变化的现实之需
多地小学教师转岗初中的背后,是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在2024年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而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这一变化犹如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整。
随着时间推移,小学适龄儿童数量逐渐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小学出现师资相对过剩的情况。与此同时,初中阶段因学龄人口的增长,对教师的需求日益旺盛。这种供需矛盾的凸显,使得小学教师转岗初中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以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确保每个学段都能拥有充足且优质的师资力量。
积极意义:教育生态的多维优化
缓解师资矛盾,保障教学需求
小学教师转岗初中,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缓解了初中师资紧缺的问题。以长汀县为例,通过遴选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能够及时补充初中教师队伍,保障全县中学正常教学秩序,让学生享受到稳定、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对于提高初中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教师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对于转岗的小学教师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成长机遇。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小学教师转岗到初中后,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许多教师在转岗后表示,通过接触不同学段的学生和教学任务,自己的教育视野更加开阔,教学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
优化教育结构,推动均衡发展
多地小学教师转岗初中,有助于优化整个教育体系的结构。通过合理调配师资资源,可以使小学和初中教育在师资数量和质量上达到相对平衡,避免出现某一学段师资过剩或不足的情况。这有利于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挑战与应对:转岗之路需稳步前行
教师适应难题
小学教师转岗初中,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巨大转变。初中课程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远超小学,教学要求也更为严格。部分教师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出现教学困难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转岗教师的培训,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专业支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心理调适问题
转岗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工作上的变动,更是心理上的一次挑战。一些教师可能会对新的工作环境和教学任务感到焦虑和不安,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辅导和团队建设活动,帮助教师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让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配套政策完善
小学教师转岗初中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持。在编制调整、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确保转岗教师的权益得到保障。例如,在职称评定上,应充分考虑转岗教师的工作经历和业绩,给予适当的倾斜;在薪酬待遇方面,应根据转岗后的工作强度和责任,进行合理调整,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结语:在流动中孕育新可能
从「一个萝卜一个坑」到「人岗相适、动态优化」,教师转岗潮标志着我国教育资源配置进入精细化时代。这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而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教育活力——当小学教师带着「蹲下来看孩子」的视角走进初中,当初中教师将系统思维反哺小学教学,教育的「全学段贯通」便有了实现可能。
正如教育部「县管校聘」政策的初衷:教师不是某个学校的「私有财产」,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公共资源」 。这场涉及数十万教师的职业转型,最终将汇聚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毕竟,教育的温度不在于固守三尺讲台,而在于始终站在孩子成长的需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