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150期:第03版
首版
英国的核恐惧: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人,如何为世界末日做准备? - (08/21人民网发布)
冷战时期的1980年代,英国的核恐慌蔓延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国民的焦虑情绪几乎无法抑制。每天都能看到电视屏幕上不断循环播放着核爆炸的动画,新闻主播语气沉重,面容严肃。画面中的场景仿佛在提醒每个人,随时可能迎来灭顶之灾。然而,这些令人不安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疑虑和恐惧。尽管政府不断强调,只要市民按照指示准备好避难所、储备足够的粮食,就能有一线生机,然而,民众真能相信这些承诺吗?政策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墙,越来越让人不安。
白天,大多数家庭依旧表面镇定,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到了夜晚,许多人却偷偷打开收音机,调频到核战警报的测试频道,等待着那不确定的声音。学校里,孩子们也被安排进行应急演练,老师们不断重复着如何在爆炸发生时用手遮住眼睛。然而,人人心知肚明,若真有核爆炸发生,任何纸上的演习都无济于事,所谓的“安全应急”根本无法应对现实的灾难。有些人曾试图安慰自己,认为只要备齐一些食物和水,就能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然而,那个年代的英国,住宅大多数都没有地下掩体,官员们鼓励大家用沙发垫和门板简单搭建“避难所”,甚至有媒体拍摄了短片,示范如何在家中防辐射。结果,这些措施不仅没有减轻民众的恐慌,反而让大家越发焦虑,纷纷在家中模拟这些“避难”,每一次的尝试只让不安感愈加加剧。
进一步观察,《保护与生存》手册一度成为全国人民的“必读课外书”。这本手册里确实有一些看起来非常科学的理论,比如建议提前储备粮食,每人每天确保至少八升的饮用水等。然而,英国医学协会随后发布的一份报告,彻底否定了这些建议的可行性。报告中提到,若发生核爆炸,伤员数量将超出医院的最大收治能力,医疗资源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即使是局部核打击,其死亡率也依然无法控制——只有极少数幸运的伤员能在医院获得救治,其余的只能靠命运。数据显示,1983年英国70%的医院都仅配备了基础的烧伤处理工具,几乎没有专门应对核辐射病的设施。更糟糕的是,急救药品一旦用完,医疗设备和药物只能依靠各地临时调配。面对这些数据,一些医生毫不客气地直言,若真的发生核爆炸,幸存者能得到的帮助几乎是微乎其微,“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他们不再感到太痛苦”。
尽管如此,政府依旧维持着一种乐观的基调,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议会发言,总在不断强调“我们已经制定了完善的应急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然而,在政府内部的专家小组里,一些官员却持不同观点。有人提议,应该组织全民每周参与实操演练,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出差错;而有学者则指出,地下矿井的透风改造和应对核辐射的对策是截然不同的,政府的方案根本无法应对真正的核灾难。更有专家提出质疑:“避难所制度究竟是救命,还是自我安慰?”这种分歧不断加剧了社会的紧张氛围。
社会的分裂愈加明显。老一辈人觉得“二战时也熬过来了,这次也能挺过去”,而不少年轻人则直接表示怀疑,认为这些预案不过是为了安抚民众的焦虑情绪。1970到1985年间,反核游行在英国各地频繁举行。工党议员大胆批评保守党政府,指责他们只顾做表面文章,而时评人更是直接把《保护与生存》这本手册称作“死亡说明书”。街头的小孩子们用涂鸦画出核爆炸的蘑菇云,每个人都在议论,假如真有核灾难,自己能否成功逃脱?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自伦敦郊区的一户家庭。按照官方的要求,他们花了近三周的时间,将地下室改建为避难所,并按照手册要求准备了水和饼干。然而,在市政工作人员复查时,却发现他们的“避难室”存在不少问题——通风设施不足,结构不符合标准,甚至连门板的拼接处都有缝隙。工作人员反问业主:“你真的觉得这个地方能挡住核辐射吗?”业主虽然心存疑虑,但也只得无奈一笑:“或许有用吧,万一它真的能起作用呢?”这种信任的摇摆正是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写照。
英国医学协会的报告发布后,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广泛讨论。许多医疗组织开始实地统计自身资源,并将数据提交给政府。部分医生在接受BBC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表示,核爆炸带来的高强度烧伤和骨折面前,医疗资源的有限使得每一秒钟都在争分夺秒,但实际能救活的人数几乎无法预估。
有趣的是,那一年伦敦的反核游行规模庞大,队伍中既有学生,也有工人、教师和不少护士。游行口号十分直接:“保护与生存?不如争取真正的和平!”媒体评论认为,民众对官方核避难方案的抵触,实际上表明社会普遍对“核避难”模式产生了怀疑。一位警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向他们咨询避难技巧,而公众的担忧情绪也在持续升温。
尽管如此,政府依然推进着“避难所建设”的计划,似乎并未受到医学报告和民众疑虑的影响。部分议员坚持认为,通过充分的社会工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难的影响,但这种观点与医疗实际情况完全不符。这种坚持是出于信心,还是不得已的辩护?无从得知。
到了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再次加剧了英国民众的核恐惧。舆论开始广泛传播关于核辐射扩散的预测,专家推测,辐射性尘埃将以每小时数公里的速度跨区扩散,许多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将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安全标准。而英国的放射性污染检测设施严重不足,部分机构甚至使用过时的设备进行防爆演练。药品和防护服也存在缺口,急诊室只能依赖志愿者手动运输物资。卫生部长甚至私下承认:“如果真的发生核爆炸,医疗系统在一周内可能完全崩溃。”
反核团体MCANW抓住机会扩大影响力,举办街头讲座,用医学数据分析核爆后的生存概率,并通过贴图和问答吸引市民参与。他们成立了救援模拟小组,拍摄纪录片,提醒公众:许多“官方承诺”的安全措施,只是纸面上的安慰,现实操作根本无法确保生命安全。
总体来看,英国冷战时期的核避难体系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医疗系统的超负荷运转,民众对政府方案的普遍质疑,这一切共同勾画出一幅让人深感不安的图景。政府对“核威胁”的应对方式,不仅未能缓解民众的恐慌,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信任。在核恐慌的阴影下,如何面对一场无法预测的灾难,成为了所有人共同的难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社会新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