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
亲眼见,方罍之王
陈海波
上周末趁着去长沙调研,特地去了一趟湖南博物馆。记得前年春天,在上海闵行博物馆看“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时就很是赞叹,而这次到当地“解锁”,亲眼见证“薄如空,轻若无”的仅49克素纱素纱禅衣,沉浸式赏 T型帛画的天、地、人三界,直面“东方睡美人” 辛追夫人的不朽传奇,就更是震撼体验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生活美学、科技智慧,在这一方天地间磅礴展开。站在玻璃展柜前,除了屏息惊叹,就是对先人的无限敬仰。
更兴奋的是,还是第一次现场看“方罍之王”——皿而全铜方罍。这尊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虽历经三千多年的岁月,却依然散发着摄人心魄的魅力。通高84.8厘米的它,器盖呈庑殿顶形,像是一座古老宫殿的缩影。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整器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实在具有王者霸气,属实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
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这些纹饰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那金属的光泽似乎在阳光下跳跃;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像是忠诚的守护者。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的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线条刚劲有力,工艺繁复精细,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方罍器盖内铸有“皿而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内则铸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 ,寥寥数语,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这是皿氏家族的小子“皿而全”为纪念父亲所铸,跨越千年,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古人对宗室血脉传承的敬重。遥想当年,身负使命从中原来到湖南的皿氏贵族,带着这件饱含深情的器物,开启新的生活,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看着这尊皿而全铜方罍,我不禁思绪万千。它的命运多舛,出土后便器盖与器身分离。器盖在国内几经辗转,最终于1956年被移交至湖南博物院保存;而器身却漂泊海外,先后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地流转。2001年那场拍卖会,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虽倾尽全力,却仍未能将其带回。即便当时它创下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拍卖之最,却仍不免让人心伤。
直到2014年,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再次拍卖皿方罍器身时,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牵头,湖南文博界、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经过艰苦谈判达成洽购协议,如此共同努力下,才终于让器身重归故土,实现“身盖合一,完罍归湘 ”。这赎回的何仅是冰冷金属,分明是华夏血脉里被切割后日夜疼痛的神经末梢。
凑近玻璃,目光在那些雄浑纹饰间一寸寸移动,竟错觉青铜中缓缓渗出了一缕温热气息。好似时空胶囊缓缓开启,从千年之器清冷表象下透出默藏腌面血脉的温度。皿而全铜方罍,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民族的情感,以及无数人对国宝回归的执着与努力。
遍布曲折回旋的雷纹,再次细细密密地钻入眼帘,心里颤动不止,如同冻结于远古的一声霹雳,响在了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