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乐之斋随笔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七:和生万物‖周述华                 - (07/04公众号发布)

【传统文化】乐之斋随笔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七:和生万物‖周述华 - (07/04公众号发布)

探访 2025-07-04 05:13:38 金融股权投资 35 次浏览 15个评论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乐之斋随笔 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七 和生万物 周述华 今天谈谈一、二、三。这三个数字,妇孺皆知,无人不晓。 然而,这三个数字,在老子眼中,却非同寻常,也很难有人了解老子是如何解译这一、二、三的,因而也成了《道德经》玄学谜团之一。 在老子眼中,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唯一的:一个是具象的,一个是抽象的。 具象的是宇宙。 世界上只有一个宇宙,万物皆是宇宙的一分子,皆在宇宙之中,共享着一个宇宙。故老子称其为“一”。 抽象的是“道”,即规律。 万物皆有“道”。虽然“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万物皆是“道”的产物,皆是“道”的使然。因此,“道”是万物唯一共有的东西。故老子将“道”亦谓之“一”。 如《帛书老子》第五章(传世版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道”,就是规律。“一”,就是宇宙。是“道”即规律,生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宇宙整体。 据今日的科学家们论证,宇宙里有2000亿个银河系。而一个银河系中,有2000亿个太阳系。人类与万物所处的地球,与所见到的太阳、月球,只是2000亿个太阳系中的一个。可见宇宙之大,无与伦比。 如此巨大的宇宙,如此浩瀚的星辰,之所以能分布得清晰分明,皆是“道”的使然。 是“道”,使浩瀚的星辰各行其轨,各司其位,秩序井然,繁而不乱。使它们之间,永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既不相互接触碰撞,也不会各自远离脱去,从而使如此繁多的星辰,繁而不乱,清晰分明,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对立统一的宇宙整体。 这就是“道”的作用,这就是“道”的使然。 这就是“道生一”的本义,是“道”生成了宇宙。 此外,老子对“道”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在《帛书》第2章(传世版第三十九章),论述最为清楚: “昔日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为正。其致之也。” 这段的意思是:“天上的星辰,是在‘道’的作用下,才各行其道,各司其位,秩序井然,繁而不乱,才使得天空清晰分明。大地,是在“道”的作用下,才会平静安宁,各尽其职;人类与万物的神智,是在“道”的作用下,才会机敏聪慧;地球上的深谷,是在“道”的作用下,才会有水来充盈;侯王能够遵道而为,才会成为正统的国君。所有这一切,都是“道”的作用的结果,是“道”所运行的必然趋势。” 假如失去了“道”的作用,就会出现老子如下所云: “谓天毋己清将恐裂;谓地毋己宁将恐废;谓神毋己灵将恐歇;谓谷毋己盈将涸;谓侯王毋己贵将恐欮。” 意思是:“假如宇宙和万物失去了‘道’的作用,天体的星球就将会相互碰撞,一个完整的宇宙整体就将会崩裂;大地就将废掉所有的功能而不得安宁;人类与万物的神智,就将会停歇而愚钝;山谷就将得不到水的充盈而干涸;侯王高贵的权位也将会被推翻。” 所以,只有“道”是宇宙万物唯一共有的、赖以生存的、须臾不可脱离的东西。因此,“道”是万物的本原。 接着,老子用下面这些话来启示、教育统治者: “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贱之本與?非也,故至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而硌硌若石。” 意思是:“所以,富贵者必然是以贫贱之人为根本,以下层的贫民百姓为基础,才能使其高贵富有。而侯王却以孤人、寡人、不榖而自誉,难道这是以贫贱为根基的吗?不是的!所以,侯王把孤、寡、不榖作为数种荣誉来炫耀自己,其实这并不是荣誉。所以说,侯王不要期待自己如同美玉一样,永远光彩夺目,高贵富有。一旦无“道”,就会被人民推翻,使光彩夺目的美玉,成为普通的顽石。” 这一章,老子把“道”称为“一”,体现了“道”是万物唯一共有的东西。用客观事实,论证了“道”是“万物之宗”“天地根”“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的伟大论断。 老子为了进一步阐明“一”是“道”,还在《帛书》第五十八章(传世版第十四章),对“道”的特征特性,作了如下论述: “视之而弗见,名之微;听之而弗闻,名之希;捪之而弗得,名之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这个“一”,指的就是“道”。 在第六十九章(传世版第二十五章),而且给“道”命了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潇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 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 老子对“道”的命名与论述,不但阐明了“道”的特征特性、功能作用,而且断定了“道”是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道”的使然。充分体现了“昔日得一者”的“一”,是“道”。“道生一”的“一”,是宇宙。 “一生二”的“二”,指的是太阳与地球。 为什么? 这是因为,老子与人类所见到的、接触到的、感触到的,以及地球上的万物(主要指生物)赖以生存的,只有地球与太阳。 是地球与太阳,才使得人类与万物得以生化孕育、生长繁衍,与其他星球无关。 即便是离地球最近的月球,也不具备生化孕育万物的条件,只不过是一个提供人类计算年月的参照物。 至于其他星球,与人类和万物更是遥远无期,毫不相干。因此,“一生二”的“二”,指的必然是太阳与地球。 之所以地球上的万物,得以生化孕育,生长繁衍,绵延不止,是因为人类所见到太阳,是一个炙热火球,其火焰的光芒所放射的阳气,照射到地球上,与地球的寒凉所产生阴气,进行了交融中和,从而生成了第三种物质状态—“和气”。 由于太阳对地球照射的部位、角度与时间的不同,于是,地球的不同地理位置,就产生了不同的“和气”环境。 这些不同的“和气”环境,就使地球各个不同的地理位置,永远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是永恒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气态“和气”环境。即不同的地理位置,地表上的大气层有着不同的气态“和气”环境。 固态“和气”环境。即不同地理位置,地面表层土壤与岩石,有着不同的固态“和气”环境。 液态“和气”环境。即不同地理位置的水系,有着不同的液态“和气”环境。 这三种不同的“和气”环境,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永远都保持在各自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使其处于一种永恒的动态平衡状态。 正是这种永恒的动态平衡状态,才生化孕育出各种不同的物种,并使之能够生长繁衍。 因此,老子将这种由地球与太阳的阴阳之气中和所生成的第三种“和气”物质环境,简称为“三”。 “二生三”的“三”,指的就是“和气”。 “三生万物”,就是“和生万物。” 正是有了“和气”,才使地球上的万物,得以生化孕育、生长繁衍。 任何事物,都是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发展的。因此,“和气”是使地球上的万物,得以孕育繁衍必不可少的外因条件。 这就是“三生万物”的本义。 老子不但巧妙地、形象地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明了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因,而且还对“三生万物”进行了补充说明: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河上公把“中”改成了“冲”,故传世版本都是“冲”)。 “负”,是承受;接受;遭受。 “抱”,是拥抱;抱持。 “中气”,就是阴阳之气交融中和之后的“和气”。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意思是:地球上的万物,都因承受着地球的阴气而向往、欣喜、拥抱阳气。这样,既不会被地球的阴气冻伤冻死,也不会被太阳的阳气灼伤烧死。阴阳之气交融中和所生成的“和气”,化解了阴气的寒冷与阳气的炙热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得以使万物进行生化孕育、生长繁衍。 任何事物,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所产生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是生成新生事物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 “和气”,就是万物生化孕育、生存繁衍的最佳外因。 这一章,老子分别用“一”代表宇宙,用“二”代表太阳与地球,用“三”代表“和气”。用“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阐明了“三生万物”的“三”,就是“和气”。 是“和气”生成了万物。因此,“三生万物”,就是“和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只用13个字,就把“道”和宇宙万物生成的关系,阐述得清晰分明。 只用“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12个字,就清晰地阐明了“和气”是产生万物的外因条件,体现了“和生万物”的本义。宇宙万物,皆是在“和气”的环境中诞生的。 由此可见,老子对中华汉语的精通,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对事物运行之道的表述,达到了无人可比的高度。他用精练的语言,把内容深邃、意义悠长、哲理分明的道理,阐述得言简意赅,把事物的本质,表达得清晰分明。这既体现了老子超凡脱俗,无与伦比伟大哲学思想,又展现出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 “和生万物”,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必然趋势,不但体现在物质层面,而且上升到了哲学领域。 在人类社会中,处处都能体现“和生万物”是永恒不变之道,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永恒的真理。例如: 人类只有和平相处,才能得以很好地生存繁衍。 国家,只有和平,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国与国之间,只有和平相处,才不会有战争,才不会给人类制造苦难。 人类,自从进入奴隶制社会,便产生了剩余价值。谁去占有这剩余价值,谁就是统治者。 统治者为了占有、保护、分配好剩余价值,于是,便产生了社会组织,进而形成了国家。 国家,是典型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对立统一的社会组织。 因此,国家的统治者,如何占有、使用、分配好剩余价值,是统治者如何化解与被统治者之间矛盾的中心问题。处理得当,就会使二者和平共处。处理不好,就会使二者对立加剧,从而产生争斗与厮杀。不是被统治者遭到杀戮,就是统治者被推翻。 这就是国家政权周期性轮替的根本原因,这就是社会运行之道的必然趋势,这就是社会规律的使然。 因此,老子把自私贪欲,看作是人类社会的万恶之源。他极力主张、倡导大公无私。 《老子》一书,其中有51章在颂扬、倡导无私,占全书篇章的63%,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献史上绝无仅有的。 有48章直接或间接倡导只有无私的圣人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占全著章节的59%,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中绝无仅有的。 有25章30处用“是以圣人……”的笔法,颂扬无私的圣人是如何爱护人民、治理国家的,同样是中国乃至世界文献史中绝无仅有的。 因此,老子不但是“道”论,即规律论者、无神论者、辩证唯物论者、无私论者和圣人治国论者,而且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学家。 老子在《帛书》第四十二章(传世版的七十七章),用“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揭开了人类社会人剥削人的面纱,比马克思提前了2300余年。 因此,《老子》一书,既不单纯是修身养性的养生书,更不是修道成仙的玄学书,而是教育人类特别是统治者,如何安邦治国的教科书。 人类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随着社会发展,明智的统治者,已经对被统治者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抚恤的举措,制定出了符合“和气”的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从而使人民大众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这样的国家,便能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的“和气”状态,从而体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反之,如果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使人民难以维持生计,人民终究会起来反抗,从而就会出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争斗与厮杀,继而给人民大众带来严重灾难。 因此,“和气”不但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亦是人类的生存法则。 而人类要很好地实现这一法则,最根本的是要铲除人类的自私贪欲。 人类的自私贪欲,是制造了人类苦难根源,是导致人类难以实现大顺大同的巨大障碍。 因此,“和生万物”,既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就是老子给予人类的最伟大启示之一。 荀子,亦将“和”提升至自然法则的高度,认为万物依“和”而生。 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 这是对老子“和生万物”的肯定与发展,并落实在了人类社会之中,从而成为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因此,“和气”不但是万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条件,而且是奠定中华民族以“和”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的民族。 这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阐明了万物都是在“和气”的环境中诞生的。“和”是事物对立的统一体。没有“和气”,就没有统一,就没有一切。 八十一岁翁周述华识于北京乐之斋 2025年5月5日 作者简介 周述华,1944年生,天津人,中央警卫局原卫生保健处主任药师、药房主任,解放军总参卫生技术职称高评委委员。1964年参军,1966年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医药保健工作,历时40年,系中南海资深药剂专家。两次荣立三等功。工作之余,酷爱书画与国学,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著有《书魂》《周恩来书法艺术探微》《我释老子》。 前期回顾 9.【传统文化】乐之斋随笔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七:和生万物‖周述华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述华 配图:方志四川

转载请注明来自长沙市金融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传统文化】乐之斋随笔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七:和生万物‖周述华 - (07/04公众号发布)》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